是仁義,還是運氣?-「白銀帝國」(Empire of Silver)

poster.jpg

 

這部由郭董投資,歷經五年才完成的史詩,似乎有點雷聲大雨點小的遺憾,

然而電影所欲傳遞的經商之道,個人認為並非每個人都能完全體會,

究竟應該是「仁義為本」還是該「無奸不成商」,

康家畢竟只是個特例,若用於現今商業社會,相信答案會相當明確!

 

康家因為經營票號而發達,康老爺(張鐵林)原有四個兒子,

精準判斷賺錢時機的他,為了讓康家的事業延續,

不斷憂心兒子們是否有接班的能力,

甚至娶了三兒子(郭富城)所愛的英文老師(郝蕾),

可惜大兒子聾啞、二兒子血氣方剛、小兒子則在妻子被綁架撕票後成了傻子,

因此康老爺不得不思考是否該將棒子傳給掌櫃,抑或是三兒子,

而三兒子從無心戀棧到走出自己的經商理念,認定自己必須跟父親不同,

首創讓一般平民也可以在票號存款的服務,

進而幫助家族事業在八國聯軍後繼續蓬勃發展。

最後,因為國民革命造成清朝鈔票無用,人民只想從票號取回銀子,

三兒子為了事業的名譽並考量人民的福利,將自家壓本的銀子拿出來,

即便解決眼前的問題,卻也可能葬送了家族的生命...

 

我想最後三兒子與康老爺的對話正是電影的精髓所在,

究竟該求自保還是保全事業名譽,各自持有不同的看法,

非常可惜的是,三兒子是靠著運氣在地底撈出祖宗傳下來的銀子,

並非靠自己將錢掙回來,似乎說明重視「仁義」乃過份理想化,

真要永續經營,只靠仁義是不夠的!

 

其實這跟現今大部分的營利事業一樣,都是等到自己的企業版圖擴張後,

才會開始思考企業倫理、促進社會福利,畢竟在草創之初,

企業為了發展都來不及,鮮少能夠有餘力思考造福社會,創造福祉的問題,

本片再次傳遞「以仁義為本」的經營理念,

這樣的普世價值究竟是會淪為口號還是能夠影響觀眾,只能留待時間證明...

 

推薦指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ucephal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